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活动总结 >

专题六,人类活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3-28 10:04:59 | 浏览次数:

【知识梳理】

1.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区域不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不同。

(2)发展阶段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同。

(3)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1)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保护措施。

(2)区域的自然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区域的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4)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

【重点归纳】

1.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区域不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不同。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或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划分出来的。不同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存在差异。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较区域差异一般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对位置。②自然环境:地形、气候、生物、水文、土壤、资源等。③人类活动: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旅游、商业等。注意每个区域有特定区域位置,它是解题门槛。

(2)发展阶段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同。

初期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城镇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资源开发规模增大,城市和工业区快速扩张,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转型阶段: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整体衰落,人地矛盾突出。

再生阶段:发展高科技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区域产生新的增长活力。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3)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环境因素、资源等。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①促进转移地和承接地的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引起环境污染转移和扩散;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习时重点掌握以下方面:①各类能源、资源的特征、分布。②资源输出地、输入地、沿线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③线路的走向及影响选线的主要因素。④沿线地区该种资源的补给需求状况。⑤资源调配后,输出地、输入地、沿线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2. 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1)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保护措施。

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具有一定的气候界限。不同的气候类型,土地属性存在着差异,土地退化的过程也不一样。我国西北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有:气候干旱少雨(基本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条件)。人为原因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有: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森林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森还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的环保功效。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38.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30%。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世界森林面积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2)区域自然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要因地制宜,不仅要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而且要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能源利用中存在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能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率;②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③治理“三废”,保护环境。

流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河流开发早期,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不大。随着开程度的加深,大规模掠夺式的开发,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田纳西河流域梯级开发是流域开发的核心,实现了防洪、养殖、灌溉、航运、发电、旅游等的综合效益,并结合流域内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区域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运用综合思维、区域思维对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找出优势和存在问题。运用战略思维,根据农业区位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可持续发展)和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措施。以东北为例,从自然条件看,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水热条件丰富且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水源丰富。从人文条件看人少地多,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等。发展措施:①面向市场,加大科技投入;②推进农业产业化,实行“订单农业”;③发展特色农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4)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一般发展中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有:①产业升级困难;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主要对策有:①调整产业结构;②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实战赏析】

例1 水稻是亚洲主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灾情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B.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D. 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解析 难度中等,是对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考查,解题关键是正确区分3S技术的功能。病虫害水稻与止常水稻辐射的波长不同,可用遥感技术来监测。灾害预报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 B

例2 下图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学习·高三文综版2012-6\地理\Img16B2.jpg>[图例][事故次数

监测点

普通道路

快速干道][甲][乙][Z]

A. 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

B. 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位置,预测交通流量

C. 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推荐访问: 专题 可持续发展 人类 区域 活动
本文标题:专题六,人类活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链接地址:http://www.jnyqy1.com/fanwendaquan/huodongzongjie/2022/0328/120417.html

版权声明:
1.钰江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专题六,人类活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钰江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钰江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钰江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