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教育 > 保先教育 >

清水河文明与教育史话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5-14 13:10:08 | 浏览次数:

本地倡议筹建教育史馆,征集资料与编辑工作不知不觉落在我的肩头,一直以为:家乡清水河,历史上是个人烟稀少、文化尤其落后的偏邦死角。两年多的史料搜集,彻底改变了我原来的看法。

清水河迄今已发掘8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在约4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其中岔河口“环壕聚落遗址”是黄河中上游沿岸众多酋邦与部落的中心之一。县文物管理所收藏有大量境内出土文物:石刀、石斧、陶罐、元代八思巴文铜印……现存内蒙古博物院的殷商“板耳陶鬲”也出自清水河。

不管是大一统的周秦汉唐,还是雄踞北方的辽金,在清水河都有烙印,比比皆是的古城堡、碑塔、古墓葬、烽火台……足以证明这一点。

清水河得名于明朝成化年间,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设协理通判厅,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设县,教育渐有文字可考。

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民捐资在厅衙署所在地关帝庙右侧,盖义学馆舍并延师开学,同治年间,通判塔思哈和侯任通判恩坤分别捐款扩建,光绪四年撰文立碑曰:义学院碑记。这所“义学”是清水河最早的官办学校。明清时期,境内富裕家族多在农闲季节,雇请塾师教自家或族人子弟读书,教学内容以《三字经》、《名贤集》等启蒙书籍为主,一般上午背书,下午习字。

就是在这样的办学条件下,还培养出不少人才。如王宝玉(1864~1957),喇嘛湾拐上村人,光绪十八年考取秀才。蔡瀛(1884~1931),北堡乡头道沟村人,光绪二十七年考取秀才。

光绪十一年(1885年),归绥道始设归化厅学,兼管清水河学务,规定本厅每届应试文武生童20名以上。民国四年(1915年),在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男女平等,成立女子小学。民国八年(1919年),政府设立劝学所,管理全县教育;民国十四年,劝学所改为教育局。

民国八年(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大批爱国青年为了寻求知识和真理,赴法国留学。清水河热血男儿同样汇入这一历史大潮:李士林(1895~1975),城关仓背后村人,民国九年(1920年)与周恩来、徐特立等同船赴法国留学,回国后在地矿部门工作,1952年为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选择石材。李景凯(1912~1993),城关镇人,民国二十年(1931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1937年,由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倡导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运动在我国北方轰轰烈烈开展,当时的侯家塔乡公所组织民众在苏家阳坡植下大片杨树,并刻立石碑“乡村建设纪念林”。此碑现存于清水河教育史馆。

经过民国20年发展,境内已形成县立、区立、私塾互补的教育体系。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清水河教育统计,全县有学龄儿童11229人,入学2502人,入学率为22.28%。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北堡乡老牛坡村建立党支部(呼和浩特地区农村最早的党支部),1939年发展为晋绥抗日根据地一部分。1944年,根据地偏(山西偏关)清(清水河)区委调派偏关县教育科郭雨青到老牛坡创建根据地小学。由于战火原因学校缺乏课本,郭先生手抄解放区三言顺口溜教授。郭雨青是山西省偏关县老营村人,1936年加入牺牲救国同盟会。

教育,伴随人类社会的诞生而诞生,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资源。不难想象,从有人类活动到新中国成立,清水河这片神秘土地上生存的先民们,追求文明与创新教育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正是这些文化底蕴,奠定了今天老山区现代教育的根基。

推荐访问: 清水河 史话 教育 文明
本文标题:清水河文明与教育史话
链接地址:http://www.jnyqy1.com/dangjianjiaoyu/baoxianjiaoyu/2022/0514/138388.html

版权声明:
1.钰江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清水河文明与教育史话》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钰江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钰江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钰江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