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研究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5-13 13:25:04 | 浏览次数:

【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人是社会的人,人们用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语言和社会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语言也反作用于社会。因此,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从称呼语、方位词、性别、亲属称谓语这四方面,对词汇和社会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词汇;社会;社会语言学;对应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语言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表达出了人们自己的情感或意愿,是积极思考、融入社会的体现。社会生活中,人们用语言交流信息、表达情感。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语言的发展与进步来支撑,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的语言来支撑。因此,语言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社会语言学这一新领域诞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70 年代起在美国开始盛行。社会语言学一反传统语言研究的纯语言研究观念,开始注重研究语言与社会的紧密关系。作为社會语言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可以列举出不少,其中有研究语言交际能力的海姆斯(D.Hymes)、“变异学派”代表拉波夫(W.Labov)、将社会语言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费希曼(J.A.Fishman)、以及探讨语言共同体的甘柏兹(J.Gumperz)等。社会语言学由此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成了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一、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角度(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去考察语言,进而研究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语言变异。”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共变”关系。美国学者布赖特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中提出了“共变论”,即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也是一个变数,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共同发生变化。

陈原先生认为:“社会语言学确实是研究这两个变数的相互关系的。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同时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如果把这种现象作为‘共变’现象,那么,社会语言学要探索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归入‘共变’的范畴。”

美国学者邓斯和平森在他们合著的《言语链—说和听的科学》中说:“人类社会主要依赖于其成员之间思想的自由交流,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人们发现了言语是最方便的交际手段。言语作文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通过频繁使用而发展成为一种极为有效的交流思想,甚至是交流我们最复杂的思想的手段。它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生活环境。言语的这种适应性,就表现在尽管一种共同语言的千百万人,各具不同的嗓音,不同的说话习惯,乃至不同的方言和口音,但是言语的交际功能并不因此而受影响。同时,这种普遍适应性还表现在它有惊人的抗噪声、抗畸变、和抗干扰的能力。”

郭熙先生把目前人们对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解归纳为以下几种学说:本体说、分支说、两属说、语用说、应用说、边缘说。“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走出象牙塔、走出经院、深入社会、深入人民群众的产物。它的兴起促使人们用一种新的眼光去审视语言。”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走出象牙之塔、走出经院、深入社会、深入人民群众的产物。”以社会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已经引起了语言学家的重视,因为这样的研究能使我们更加了解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会以自身取之不尽的“活”语料来丰富语言学本身。因此,可以说社会语言学是把语言与社会紧密相连的一门学科。以静态或动态的语言为显像材料,来剖析与之联系的社会因素。

在第五版现代汉语中,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对词的定义是:“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教学是汉语教学的基础环节。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汉语词汇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从内容来看,词汇有一般词汇和基本词汇之分;从形式上看,词汇由词和熟语(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构成。

汉语词汇的特点在于:数量不多的语素,构成大量合成词;构词以复合法为主,偏正式最常见;双音节词占优势;同音词、同义词数量较多;存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和带有叠音形式的詞,叠音形式多样化。词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词从结构单位又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而本文将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词汇分类和社会分等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

二、词汇与社会的对应关系

1、称呼语背后的等级特征

社会有分类分等,语言也有分类分等。纵观现代社会各类演讲词,若称呼对象有老师、学生这两类,开头语一般如以下:“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若称呼对象有领导、老师、学生这三类,一般情况是是:“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但不排除有个例出现。再如,以湖北省高校湖北大学食堂嘉慧园餐桌上的提示标语为例:请同学们把餐具放到回收处。事实上,来高校食堂吃饭的人不止有学生这一群体,还包括教师、食堂工作人员等。那么,为什么只标明了“同学们”呢?从设置标语的管理者的思维来看,来大学校园食堂吃饭的主要群体是学生。学生在这两个场合里变成了弱势群体。语言把一个个人分成了学生、老师、领导、工作人员等类别,同时,从社会的角度给人群进行了分等。

此外,陈原先生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写到:“恩格斯在另外一个地方说过,资产者不把工人看做人,工人仅仅被看做‘手’(hands),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称呼,即‘人手’,人手少,人手多,人手不够。恩格斯说,资产者常常当着工人的面这样称呼工人。把工人不当做人,只当是一种商品,即可以劳动并为资产者创造价值的‘手’,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在资产者看来,除了现钱以外,就没有任何其他关系”。把“人”称为“人手”时,则重点突出了“手”功能,即一种人工机器。这种称呼,确实贬低了人的其它方面的价值,同时,也带有一定程度的轻视意味。

2、方位词背后的等级特征

以汉语中的方位词“东、西、南、北”为例,其两两组合便反映了社会对方位所划分的等级。有“东”就把东放在前面,如“东西”、“东南”、“东北”,无“东”就是“西”在前面,如“西南”、“西北”,无“东”也无“西”就是“南”在前面,如“南北”,而“北”无法与其它方位组合。

此外,在含有方位词的成语中,也体现了这一等级特征。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中,以“东”打头并与其它方位词组合收录了11条,如“东倒西歪”、“东风压倒西风”、“东扶西倒”、“东来西去”、“东劳西燕”、“东鳞西爪”、“东食西宿”、“东涂西抹”、“东西南北人”、“东怨西怒”、“东走西顾”。以“西”打头并与其它方位词组合收录了0条。以“南”打头并与其它方位词组合收录了6条,如“南来北往”、“南腔北调”、“南鹞北鹰”、“南辕北辙”、“南征北战”、“南枝北枝”。以“北”打头并与其它方位词组合收录了0条。从方位词在成语的组合方式中,也能看看出方位词“东、西、南、北”的等级性。

3、性别背后的等级特征

语言把人类分成了男性和女性。在这个充满“男女平等”口号的世界里,这类口号的存在也恰恰印证了人类社会中男、女性种种的不平等现象。因此,20世纪60年代时,西方社会出现了一股女性主义的潮流。女性主义者对现行的语言不满,于是发起了一场“语言革命”,旨在推到语言形式中的性别歧视。

如,人类这一单词,英文形式为“mankind”。为什么是man(男人)+kind(类别)而不是personkind呢?因为person是不分男女的,可以是man,也可以是woman。类似的词汇还有“businessman”、“sportsman”、“salesman”等。再如,以英语中称呼男女性为例,称呼一名男子,不管他是已婚還是未婚,都用“mister”,如Mr.Johnson。以“mister”这个模糊概念掩盖了男性的婚姻状况。而对女性来说,已婚妇女用missterss,如“Mrs.Johnson”,未婚女子用“miss”,如“Miss.Johnson”。因此,人们只要称呼她,就会立刻暴露这位女性的婚姻状况,尽管女性有时候并不希望别人知道她的婚姻状况。

再如,现代汉语的复数人称“他们”中,一种情况是全是男性,一种情况是既有男性又有女性,即使女性有很多,而男性只有一位,也用“他们”。而复数人称“她们”,存在的情况只有一种,即所有的人都是女性。一些语言如葡语也存在相同的情况,如“eles”一种情况是全部为男性,另一种情况是既可以有男性也可以有女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elas”存在的情况只有一种,即所有的人都是女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她们”。以上的例子充分体现了语言背后的等级特征。

4、汉语亲属称谓语背后的等级特征

所谓“亲属”,《辞海》中说是“因婚姻、血缘关系和收养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是“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彼此间具有法律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关系”。“称谓”就是称呼的方式。《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总而言之,“亲属称谓”就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

“亲属称谓”是语言中不可缺少、十分常用的基本词汇,也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特殊纽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理念有“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内外有别”等。而这种等次层次在亲属称谓上也有所体现。“亲属称谓”中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长辈、同辈、晚辈。在长辈关系中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同辈关系中的“兄弟、姐妹”以及晚辈关系中的“孙子孙女”可以看出遵循的原则就是“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社会等级。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郭熙.社会语言学[M].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何伟渔,包南麟.汉语成语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7]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邓斯,平森.言语链—说和听的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0]冯广艺.语言和谐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12]郭熙.中国社会語言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 语言 关系 社会 研究
本文标题: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jnyqy1.com/xindetihui/shehuishijianxindetihui/2022/0513/138018.html

版权声明:
1.钰江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钰江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钰江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钰江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