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

高职“SQC”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5-18 19:35:04 | 浏览次数:

摘 要: 高职“SQC”人才培养模式聚焦Specialty——专长,Quality——素质,Capacity——能力,从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课程体系、毕业生去向等方面入手,着手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文章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例,对其“具有一项专长、两种素质和三项能力的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加以深入分析,并从其积累的办学效果与所获经验探讨高职“SQC”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探索过程。

关键词: 高职 “SQC”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探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巨大转向,从重数量转变为重质量,从重学术知识到重技术应用,从一元人才需求到多元人才需求,这一转向必然体现为教育模式的转变。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为例,从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课程体系、毕业生去向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把“具有一项专长、两种素质和三项能力的新人才”作为追求目标;从企业用人的需求出发,积累高职高专院校面向企业办学的成功经验,践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思想精神。

一、实施SQC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培养目标是:能面向生产、服务、管理行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产业技能,既能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又能通过学习和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与管理的实际问题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必须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解决培养目标的问题,这是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要求和我们学院自身培养要求的整合体现;第二个问题解决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也就是实现我院培养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可以说,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地方高等学校,在130余年的书院文化历程和35年的专科办学历史中积淀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一批优势的应用型特色专业,学校的30多个专科专业都属应用型专业或设置应用型专业培养方向。近年来,学校对办学定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进行梳理,确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育人目标,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并考察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合作教育),以英国为代表的“BTEC”模式(工读交替),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以及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教学工厂”模式等,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实践中提炼出能充分体现本院教育教学特色,注重产学研融合、强调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SQC”模式。“SQC”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见证了学院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引领,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逐步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初步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供需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二、高职“SQC”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剖析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基于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量,如何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长培养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创建优质课堂”为切入点的课堂教学改革;以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为侧重点的实践教学改革和以分方向培养、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为标志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基础素质教育、实践技能培养、创新与职业规划教育“三大培养”体系的交互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来说,即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设置并完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以专长培养为重点,构建并完善基础技能与特长技能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以能力拓展为目标,设置并完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职业技能考核体系。同时加强“三大培养体系”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在知识应用、实践动手、职业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全面实现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专长、素质和能力”是潍坊工程职业学院“SQC”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其具体表述为:“一生一专长”、“两种素质”和“三项能力”。究其内涵,“SQC”模式是政府主导,同企业行业密切合作,具有统一教育和实训要求,主要以职业教育与实训教育为主的教育,是一个面向职业资格准入,融合职业资格和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以“能力本位”为特点的职业教育模式:“一生一专长”即每个毕业生都具有一项专业特长才有毕业资格;“两种素质”即每个毕业生都必须兼具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才能走向职业岗位;“三项能力”即每个毕业生都须具备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才能立足社会。“专长、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是完全意义的递进式的,而是共生共存相互支撑的。

(一)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设置并完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事实表明,用人单位不仅看重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十分看重学生的非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与就业竞争力密切相关。非专业素质更多表现为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之外应当具备的素质,例如政治修养、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合作能力、创新思想、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工作经历等。作为直接面向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更不可偏废一方,要使学生做到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协调发展,就是说不但要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还要特别重视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企业对毕业生素质的全面要求。实践证明,非专业素质的拓展和提高,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增强。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方面,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以期在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基于此,学院依据“不仅培养高级打工仔,而且培养老板;不仅培养技术能力,而且培养经营管理能力;不仅重视以教师为主讲授的课程,而且重视以学生为主操作的课程”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校内课程资源,把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方面,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三个构成: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是全院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加强能反映学科发展潮流的内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努力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增强学生毕业进入社会的职业适应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则突破按学科方向分模块的传统思维,结合就业市场,尤其是产业结构人才需求来设置,进一步加大实践和应用的比例,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实施模块化设计,便于保持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给予学生纵向深造或横向转专业发展的空间,形成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学生除了学习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军训与入学教育、职业人文基础、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外;还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学前教育理论、学前心理发展理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儿童文卫生保健、幼儿园经营与管理、幼儿游戏与创编、儿童文学与创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儿童歌曲弹唱、幼儿舞蹈与创编、幼儿手工与玩教具制作等18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包括:学前儿童健康、音乐、社会、科学、语言教育、趣味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幼儿体操、电子琴、手风琴、二胡、音乐欣赏、学前教育史、学前比较教育、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家庭教育等14门专业拓展课程。上述三个模块的课程全部为必修课程,除此三大课程体系之外,学校还开设了大学生礼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淘宝创业、大学生情绪管理等等十余门选修课程。总的来说,必修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而选修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走入社会的综合素质。一言以概之,即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以专长培养为重点,构建并完善基础技能与特长技能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特色办学的最终落脚点。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为例,自1998年举办高职教育以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生一专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是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特色,专长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予毕业。为实践这一培养目标,学校构建了层次分明的“3+3”实践教学体系,即三层次和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三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特长技能层次”和三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层次与模块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相互支撑。使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在专业技能突出专长,增设若干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使学生结合创新实践基地,形成一个交流创新思想、实现技能创新的新型实践教学载体。并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工作体系,先后建立120多个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合作单位在合作研究、双师型教师聘用、共建实验室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卡特彼勒、山东工程机械、晓雯音乐等合作单位建立挂钩实习合作关系,每年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将毕业设计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实行学院教师与合作企业骨干组成的双导师制。

(三)以能力拓展为目标,构建并完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职业技能考核体系。

以能力拓展为目标,即以“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三项能力为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制定一系列关于能力拓展和社会实践的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创新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效实施。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为例,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技能竞赛类等各种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将劳动实践设为必修学分,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吃苦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增强大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单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构建知识和能力兼顾,以能力拓展为目标,突出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考核为特色的技能考核体系。

1.完善职业资格证制度,构建技能训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加大“双证书”倡导力度,并及时出台相应的制度要求及实施措施,以“双证制”为切入点,从根本上突破以学历教育为主、以理论学习为主、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观念及其模式体系。主动适应企业需要,适应经济活动需要,构建以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考核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幼儿教师职业技能证和育婴师资格证书,以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选拔和录用人才的需求。

2.建立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与运用。

首先,考核内容多元化。为全面考核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与运用,需要改革考核内容,强化过程考核,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检查和课业等方式,可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掌握情况。强化过程性考核,就是把考核当做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彻底改变单一知识性量化考核方式。

其次,考核方式多元化。为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考核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需要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采用课堂观察、角色扮演、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调研报告、问卷调查、项目设计、自评与互评、团队活动、期中和期末测验、能力证书测试等各种形式。同时从灵活性而言,可针对不同专业的行业特征,采取行业认证与课程学习学分互认、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学分互认等形式。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教学应重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育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应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改革传统的静态的一次性考试形式(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相互协作与沟通能力等的考查与评估),而采取动态考核的过程形式,如实行考核时机多元化。只有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才能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找出差距,激励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课程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与提高。

3.构建企业本位技能考核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是学校本位的。课程内容虽然也有实践教学部分,但基本上是在学校进行的。学生本位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与实际的职业实践及需要相去甚远,学校本位教学制约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职业培训都是以企业为主的,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企业实习是技能训练最有效的途径。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完善的实训设备和工具,可以涵盖职业岗位群考核的所有操作应用项目,这使得技能考核得以充分落实。例如,根据学院所开设的课程内容,在学生参加真实的与课程有关的劳动岗位培训后,由学校及培训企业负责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实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具相关的能力评价证书。在每次实习与培训后都有企业实训教师或人力资源专家对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进行全面测试,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的动态评价的表现形式之一。

三、基于SQC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实践成果

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良好的非专业素质是高职院校培养工作的重点,“SQC”人才培养模式所秉持的“一生一专长”、“两种素质”和“三项能力”无论在毕业生就业率上,还是就业层次上都有显著提高,且形成独特的教育特色。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正是在本校原有文化积淀之上,努力发展和践行“专长、素质和能力”的学生培养理念和追求,注重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高校企合作成效,故逐步开辟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卡特彼勒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福田重工集团等210多个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并与100多家知名和骨干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如与世界500强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开展定向培训和就业;与阿里巴巴公司、魏仕照明集团、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力神电池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开展定向培养,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比率,为服务当地社会发展作出职业教育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龚祖怡.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郭扬,王琴.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J].职教论坛,2008(1).

[4]苏敏.中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与思考——英国华威学院幼教专业调研报告[J].中国成人教育,2015(8).

推荐访问: 高职 探索 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 SQC
本文标题:高职“SQC”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链接地址:http://www.jnyqy1.com/xindetihui/shehuishijianxindetihui/2022/0518/140207.html

版权声明:
1.钰江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高职“SQC”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钰江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钰江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钰江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