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网络文学:文学的个人化与民间化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4-09 10:10:02 | 浏览次数:

[文章导读]随着阅读媒介的迅速电子化,网络文学也在新世纪迅速闯入我们的生活。当前中国网络文学每年创作长篇小说约10万部,日浏览总量超过10亿人次。如此规模庞大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却似乎给我们的生活没有带来任何涟漪,这种静悄悄的变革,本身就值得关注。本文试图以“民间性”“个人化”和“差异性”来把握这一新兴的文学样式,对其前世今生给予了全景式观照,并期待着我们在价值上对它进一步重估。

回顾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每当它揭开新的篇章,总是伴随着媒体的进步,也就是说,文学艺术的变革总是和传播方式的革新密不可分。最近的一次媒体进步当属互联网的出现,它的普及给阅读带来了巨大挑战,进而深入影响到文学生产机制,影响到人的审美趣味。互联网上发布的原创文学作品,在中国被约定俗成称为网络文学,无论在创作形式上,还是在作品数量上,中国的网络文学在全球范围都是独一无二的。目前,在网上发表过文学作品的人数无法确切统计,仅全国文学网站签约作者的人数就已突破200万,每年产生原创长篇小说约10万部;文学网站日更新字数突破2亿字节;总共有2亿3000万读者通过在线和无线的方式浏览文学网页,日浏览总量超过10亿人次。数据说明,民众对文学的关注程度不亚于影视及其他艺术门类,其广泛性已超越上个世纪80年代。 20世纪后期,东西方冷战落下帷幕,在科技创新的助力下,全球性的文化交融、整合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高效、便捷、零距离、共享、相互依存等理念深入人心,以日本动漫、韩国电脑游戏为代表的东亚文化悄然崛起,在20世纪末全球文化格局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应该说这是中国网络文学高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在内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恰逢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和变革期,人们生活节奏在变化,消费方式在变化,情感方式也在变化,尤其是价值观念在变化。这些变化所孕育的巨大能量,终于借助互联网这一新型传播渠道喷发而出。毫无疑问,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展现了中国社会正在崛起的民间力量,成为中国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的“V”字型道路 网络文学当属中国当代文学或称新世纪文学的范畴。与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黄金时代相比,它所形成、发展的社会背景要复杂得多。在整体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又是不能割断的,这恰好说明中国当代文学30年为什么会走过一条“V”字型的道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对外改革开放政策的巨大推动之下,文学作为思想解放的号角,成为了国家话语方式,因此呈现出空前繁荣。而繁荣的重要特征就是文学的民间化,每座城市,甚至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作家和诗人,每个人的桌上都会摆放一本文学著作。然而,90年代的商业大潮旋即覆盖了文学浪头,下海经商替代了文学写作和阅读。在寂寞中,文学跌入低谷,曾经洛阳纸贵的文学图书也必须视商业利益马首是瞻。 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程度日趋宽广,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遇到了更深层次的焦虑,首先是思想性的问题,社会处在变革时期,价值体系正在重建,旧有的伦理道德遭到了挑战。其次是现代性的问题,如何阐释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多样并存的社会,给文学表达增添了巨大难度。再次,还有艺术表现形式创新、代际交流障碍等问题,迫使当代文学的发展进入瓶颈期。应该说,网络文学的出现是国家话语方式面临创新的必然选择,其价值重组所认同的实践意义远远大于文本价值,并由此为中国文学在未来拓展新的领域,创造全新的想象空间打开了局面。在这个意义上,V”字型的出现既是中国文学的自我选择,也是必然之路。 中国经济保持了30年持续增长,文学也随之有所扩容,而文学扩容的实质是精神扩容。对于已经踏入市场经济的中国社会,只有在写作与阅读相互需求,即民间性和消费市场同时完备的前提下,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扩容,并进而转化为一种社会能量,以建构新的国家话语方式。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网络文学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艰难发展之路,当初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论坛、社区,现在有数万家具备一定规模的网站;当初只能勉强糊口,现在年收入过百万的作者达到了三位数;当初默默无闻,甚至被指斥为垃圾,现在有大量作品出版并被搬上影视屏幕,深受大众喜爱。由此可见,中国文学所经历的由上升到衰弱,再由衰弱到上升的“V”字型道路,让我们看到了民间力量的强大。换句话说,文学只有来自于民间,活跃于民间,流动在民间,存续在民间,才有可能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实现精英化,成为国家话语方式。往远处看,经过扩容后的中国文学才具备了与世界文学形成多方位对接的可能。 网络文学的成长之路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互联网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留学生顺理成章成为华人中最早接触新媒体的人群。最初的创业者是一批酷爱文学的年轻人,他们希望借助新媒体建立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所不同的是,他们更加年轻,在文学形式上没有传统思维。 早期的网络文学站点多数为个人所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实力薄弱。实际上,在2002年以前,网络阅读一直以门户为主要通道,包括小说类网站在内的文学站点,都是通过雅虎等门户网站进入免费空间,各站间的友情链接几乎是文学网站联络读者和作者的唯一路径,未列入友情链接的新网站,读者查找起来非常困难。比如,早期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站点“黄金书屋”,创办于1998年5月,即是在湛江“碧海银沙”网站申请了免费空间,后来改在网易建立的个人网站,由站长youth将收集整理的书籍发送到网上。 1999年8月,朱威廉创办了上海榕树下计算机有限公司,中国大陆独立的文学网站由此开始起步。当时,雄心勃勃的榕树下网站特别邀请陈村、安妮宝贝、李寻欢、宁财神等传统作家和网络作家加盟,试图在网络上创建一片新的文学天地。不久,一件和网络相关的“文学事件”轰动一时,王蒙、刘震云、张抗抗、毕淑敏、张洁和张承志6位著名作家,为保障自身的权益集体起诉世纪互联通讯技术公司。状告被告没有经过允许,将他们的作品制作到网站里,侵犯了他们的著作权。1999年9月18日,北京海淀法院一审判决世纪互联通讯技术公司败诉,从即日起停止侵权,向几名原告公开致歉,同时赔偿数额不等的经济损失。这一事件宣告,如果没有获得作家授权,网站不得擅自转贴作品。文学网站面对的“残酷”现实是,免费资源在一夕之间消失殆尽。 2001年11月,吴文辉、宝剑锋(林庭锋)等玄幻文学爱好者创建玄幻小说协会,第二年5月独立建站,并改名为起点中文网。文学网站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2003年,起点中文网首推网络阅读VIP收费模式,盛大文学收购起点中文网后几经变革,几乎改变了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对于网络文学的商业化始终争议不断,从不同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相距很远。对于文学是否能够产业化的问题,意见就更是水火不容。 2003年以后,网络阅读VIP收费模式被逐步推广到各大网站,根据读者的需求,网站与作者、读者共同达成了在线写作、每日更新的写作--发布--阅读--收费模式。网络文学由此进入类型化发展的新阶段。 作品类型大致可分为:玄幻仙侠类(区别于西方魔幻小说的东方本土幻想小说)、架空穿越类(现代人通过时光交错进入特定的历史时期,运用自身经验改变历史进程)、都市青春类(反映现代都市生活、表现现代情绪的小说)、官场职场类(以官场博弈和职场奋斗为题材的小说)、游戏竞技类(根据网络游戏改编或具有网游特征的小说,一般采用晋级形式)、灵异惊悚类(以鬼怪或探险为题材的小说)、新军事和新历史类(区别于传统军事和武侠的小说,添加了幻想成分)等。其中网络玄幻、仙侠类作品以其超拔的想象力和炫目的色彩最受读者欢迎,我吃西红柿的《盘龙》《星辰变》、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和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在近年较有影响,职场、官场类作品因为贴近现实生活,具有一定实用价值而备受读者推崇,如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小桥老树的《侯卫东官场笔记》等,婚姻情感类作品为女性读者最喜欢,如六六的《蜗居》、鲍鲸鲸的《失恋33天》和唐欣恬的《裸婚时代》等。 到目前为止,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内的文艺类图书出版社,几乎没有一家未出版过网络文学作品,近年来每年出版的3000余部长篇小说中有一半来自网络。众多门户网站也陆续开设了原创文学频道,涉足数字出版领域,如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TOM网、凤凰网、大佳网、汉王书城等等。影视媒体也纷纷把目光投向了网络,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亮剑》《会有天使替我爱你》《美人心计》《杜拉拉升职记》《山楂树之恋》《和空姐一起的日子》《蜗居》《双面胶》之后,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再推高潮,《失恋33天》《佳期如梦》《未央·沉浮》《遍地狼烟》《步步惊心》《钱多多嫁人记》《甄传》《裸婚时代》《白蛇传说》《倾世皇妃》《千山暮雪》《恋人》《搜索》《小儿难养》等先后公开播映,大量采用网络小说元素的影视作品《钢的琴》《宫》《画壁》等引起观众广泛关注。《纳妾记》《刑名》《帝锦》《庆余年》《九克拉的诱惑》《盛夏晚晴天》《泡沫之夏》《极品家丁》《回到明朝当王爷》《大魔术师》《熟女那二的私房生活》等一批网络作品改编后已陆续投入拍摄。网络超长篇小说《鬼吹灯》《斗破苍穹》《星辰变》等或将进入超级大片制作市场。 同时,网络小说也是网络游戏改编的主要来源。由于网络小说读者和网络游戏玩家的高重合度、人气叠加、共通性和相互影响等效果显著,随着《诛仙》《鬼吹灯》《斗破苍穹》《星辰变》《兽血沸腾》等改编获得成功,网络文学改编网络游戏成为一种风潮,两个时下最为热门的数字娱乐产品形成了互依共荣的局面。 已经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蓝图的数字出版,正逐渐成为网络文学进入主渠道的重要通道。2012年8月,由商务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五部委组织申报的 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名单揭晓,网络文学以数字出版的形式首次进入国家订单集中出口,成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产品。新型客户终端安卓端、谷歌、苹果等渠道,也使得数字出版的国内市场份额逐年增长。新增的读书网站,如塔读文学、华夏中文网、魔铁中文网等从创建之初就分别与中国移动、新浪、腾讯、搜狐、3G门户等网站合作,主要是在数字出版领域展开竞争。 上述新型文化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即使不计算间接收入,作为源头产品的网络文学每年创造的价值也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必然对文化产业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民间性和个人化 网络文学以开放化的网络为载体,决定了它是借助现代科技面向大众的一种样式;而它的文学内涵,决定了它是一种精神产物。可以说,网络是一座巨大的民间讲堂,网络文学则是大众化的精神产物。 这里所说的“大众化”具体说来有两层意思:一是以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文化需求、娱乐需求为旨归;二是创作主体真正地属于大众。它与中国当代新时期之前的“大众化”是有区别的。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之前所提及和倡导的“大众化”,是那些拥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知识分子自上而下地以文化启蒙的方式“走向民众”,即利用通俗形式来传播启蒙新知识,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含义。 网络文学的“大众化”一开始就是从自我出发的。从写作主体来说,没有明显的选择性,没有公认的界定性,任何人都是潜在作者,只要他愿意就可以在网上写作、发表,写自己想写的东西,随意表达自己的见解。写与不写、写什么,均从性情、个人意愿出发。网络文学尊重自我意识甚于尊重定规章法,作品的自娱性、随意性、发泄性重于其文学性、思想性、理论性。网络文学从产生之初就带着深刻的“大众属性”。从文章载体来说,网络基础自不必说,具体来说一般网络作品最初都是贴于BBS、精品区的,直接面向大众,接受大众的审视,并任由评说。这种网络载体的完全开放的性质,也决定了网络文学的“大众化”倾向。从受众的角度来说,在BBS汇聚的人,也是为了享受一个轻松自由的言论、阅读、创作的空间,这种网上沙龙本身就是一种“大众制造”,当然要以其“大众本色”存在。BBS上繁盛的网络文学自然浸染了这种原始色彩,带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本质和特征。 网络文学的民间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它的素材来源、创作方式和艺术表现上。 网络文学取材于民间。这里的民间一方面指传统的民间文化,例如,今何在的《悟空传》、李春的《白骨精三打孙悟空》、雷立刚的《小倩》、白丁香的《春秋时期的爱情疯子》等颇受关注和好评的佳作,即是以丰富的民间传说资源为灵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这种取材自民间传统文化的作品,首先凭着读者对故事原型的熟悉性和亲近感而赢来第一眼,而后又因其对传统进行颠覆、戏说的新鲜感和借古说今的巧妙、幽默性而被人们喜爱。戏说、改编民间文学一度成为风潮,仅《西游记》就被数度新编,师徒四人的神通在网络上达到了新的顶峰。另一方面,我们所说的民间是新民间,是区别于严肃、正统的“上不了台面”的最细枝末节的现实平民生活。网络文学的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形式来源于民间,内容表现民间万象,生动、亲切、熟悉得让人触手可及,因而获得人气。2005年、2006年风靡一时的《鬼吹灯》和《明朝那些事儿》代表网络文学的民间化达到鼎盛。学界有人指出,网络上盛传的这类小说,与明清盛极一时的志怪小说、武侠小说、艳情小说有颇多相似之处,是中国旧小说的一次回潮,缺乏基本的文学价值,其中以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教授《中国文学已进入装神弄鬼时代》一文为代表。陶的观点针对网络上大量出现的跟风作品,的确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但对《诛仙》《缥缈之旅》《紫川》《搜神记》等一批具有原创精神的作品,就显得过于苛刻了。相对于传统文学中那些技巧娴熟、语言精致,但毫无创新性的作品,我更看好网络原创文学的尝试意义。 大众化和民间化问题之所以借助网络文学再次浮出,首先是由于社会情境的巨大变迁。原有启蒙语境的瓦解,使知识强力话语失去了优势,文学启蒙主题与精英话语叙事的独立合法性已经面临难以成立的危机。在此情境下,文学必须借助于另一个支撑点,对自身的价值做出新的解释。在它无法建立宏大叙事与巨人式的启蒙思想主体,同时也无法依附于旧式政治理念的处境下,它必须寻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搭建自己的新的审美构架。这时候,作为民众个性与自由的载体的大众化和民间化,已经成为与“精英文化”相对应的时空概念。而网络文学应该说在承载着“民间”历史性含义的同时,其进一步的开掘与拓展,顺应了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同时,网络写作也是对文学书写个人化的考验,一个缺乏个性的写作者,是无法在汪洋大海似的网络上获得认同的。想象力成为考验网络作家是否能够存活的重要标志,因此,大量网络小说展现了作家天马行空、恣意汪洋的想象力,其中有的作品涉及“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在哪里?”、“我往何处去?”等生命本体论问题,以及人类身份、价值认同等问题。按照传统认知,我们已经不用回答这些问题。但这不能说明这些问题就已经解决了,现在看来,在现实环境中,这些问题正在卷土重来。文学想象力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课题,创作实践证明,没有丰厚的生活和艺术积累,想象力就无法为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提供支撑,而建立在一定审美标准上的想象力,是作家文学素养和精神深度的集中体现。网络文学在这方面存在的缺失,是其致命弱点。 另外,个人化必须有立足点,即人类意识与民族特性,并由此出发尝试开掘“人”的世界,这个“人”必然与他所生活的时代,与他的民族文化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网络文学在这个问题上至今仍然处在混沌阶段,想象力的爆发强烈却混杂,未能上升到民族文化独特属性的高度。物质社会的诸多诡异现象对当代青年的深刻影响,也在网络文学中打上了清晰的烙印,众多作品透露出来的世俗化的生存方式,不关心宏大问题的普遍倾向,及其对现实顺应式的记录、低劣的回应,甚至是漫无目的的恶搞、颠覆,已经偏离了普遍意义上的文学表达。 差异性是社会变革的必然产物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文化心理、审美趣味必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处在大变革的时代,短时期里甚至会出现差异大于认同的现象。如果差异双方的话语地位悬殊,自然就会形成主流与边缘的关系。目前,网络文学仍然只是相对于传统文学而存在的概念,它的学理独立性尚未被认可,在创作形态与艺术审美上与传统文学存在的明显差异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广义上,它是约定俗成命名的产物;狭义上,它指向的只是一种发布形式。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它匆匆而来,冒冒失失闯入神圣的文学殿堂,遭到怀疑是难免的。尽管如此,还是必须指出,正是与传统文学的差异性才使得网络文学显示出自身的价值。这一点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展开论述。 在泛审美意义上,网络是人类继广播和影视之后最具大众性的文化媒体,也是“读图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感官。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信息”,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那么,网络文学为我们“延伸”了些什么呢?很明显,网络对传统审美意义的解构,几乎摧毁了所有文学壁垒,让文学话语权回归民间,实现了文学的返璞归真;网络的“赛伯空间”(Cyberspace)和“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使交往与对话跨越了物理空间的屏障,让大众文化狂欢得以用虚拟的“无我”的方式,表现最“真我”的存在。经过90年代商业大潮之后,中国至今没有出现过所谓的“思潮”现象,中国人受惠于网络,纠结于网络,甚至狂喜于网络,悲愤于网络,其震荡与感怀、超拔与包容所唤醒与昭示的生命自觉,既可以用理论进行阐释,当然也可以用文艺作品去表现。我想,这或许是看不见的网络能够被触摸,有血肉、有温度、有脉动的一面:它寄予了人类对灵魂归属的探寻。回到现实当中,无论在思想观念层面,还是在媒体技术层面,网络愈来愈清晰地指向一个目标:创造全新的时空观。因此,分析网络文学的写作和阅读,仅仅采用文艺学理论显然是不够的,它和这个世界一样,所发生的变化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从创作人群来看,网络文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80%为40岁以下的年轻人,“80后”是主力军,“85后”是后备军,这说明网络文学培育了中国文学的继承者,没有出现断代。其次,写作者分布广泛、遍及全国,其主体(约80%)生活在二三线城市,这和其他领域人才的分布状况显然很不一样,它将是中国文学在未来保持旺盛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其三,年轻一代海外华文作者多数活跃在网络而非传统媒体,他们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跨文化写作特征,很有可能开辟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新的路径。其四,网络写作中的佼佼者,80%为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非文科专业人士,作者结构的多元化将为文学产生新的造血功能。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的主流创作人群是国家体制改革走向纵深的产物,是思想多元化的产物,是文学回归民间的产物,他们以经济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展现了新一代写作群体的形象。 网络文学的阅读人群自然也是构成网络文学大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众的心理需求,很快通过读写互动模式在创作中得到了呼应。由于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生活在大都市里的青年男女——尤其是漂一族和打工族——单身或晚婚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他们并非“异类”,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渴望改变现状,但苦于能力有限,而不得不接受现实。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追求与幻想,他们寄希望于情景“突变”,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新塑造。某种意义上,网络“架空小说”、“玄幻小说”和“穿越小说”正好吻合了这个庞大人群的心理征候。因此不难看出,网络中流行的各种类型小说,不管你是否接受,其实都是时代变革所附带产生的“痕迹”,而这恰恰又是文学作品之所以产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元素,尽管它不能作为评判一部作品优劣的依据。反观我们的传统文学,即纸媒作品,虽然在结构、语言、思想性等诸多方面明显优于网络文学,却难以吸引读者,当然,这里面还包含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比如媒体技术革命所引发的阅读方式的改变,再比如审美趣味的变化等等。美好的愿景惟有寄托在两种写作模式共存、融合及其如何相互促进,以创造多样化的中国文学。 期待理论创新与价值重估 这十多年来,对于网络文学,批评家最常见的态度是婉转回避,比如采取两分法解释网络文学现象:“文学只有好与不好之分,没有网络与传统之分”;比如强调网络文学只是传播方式的改变:“网络只是发表作品的媒介,不是区分作品优劣的手段”;比如因为网络文学具有商业特性而放弃对其做出深刻的价值判断:“网络上追求的是点击率,点击率却与文学品质无关”等等。时至今日,学界仍然对大量发表于网络、与传统文学在审美方式、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明显存在差异的实实在在的文学作品等而视之,笼统评价,这个现实是残酷而真实的。 在纸媒文学时代,我们一直信奉当下文学必须具备被阅读的可能,但是读屏时代的网络文学打破了这一法则,只要你是人,就不可能完整地阅读网络文学。有鉴于这一基本事实,理论界颇多人士担心网络文学难以承担中国文学的历史使命。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之间出现了所谓的断层现象,这个现象被认为是网络作家逃避现实沉溺于幻想的直接证据。然而,断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每个时代的作家都有自己的任务,文学本来没有既定的表现方式,当然也就不存在谁正确谁错误的问题,文学是永恒的探索,而吐故纳新是宇宙发展的规律。当然,期许网络文学在未来有所建树,并不是盲目抬高它的价值,而是要认真分析它出现的社会动因,准确把握它的发展方向,为它提供发展动力。 任何伟大的变革总会让一些人获益,让另一些人受挫,作家身处时代前沿,当然不可回避这个现象。一部分本来很重要的作家在这场变革中会慢慢隐退,而另一部分原本不重要的作家则会通过这些变革突显其价值,这的确是时代的造化。理论界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85后”这一代年轻人,已经基本脱离了原有的意识形态轨道,他们不再崇拜集体,也不再推崇所谓的社会使命意识,更多的是依赖于强大的物质利益,或者是个人欲望。也就是说,他们遵循的是个人至上的原则。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把生活当做实现理想的方式,在他们的精神领域里,人类社会、革命、启蒙那些曾经不可或缺的东西已经渐渐消逝。当然,这是社会生活变化在他们身上透射的结果。 但也必须看到,上一代人对生活理解的片面性,以及文化视野的相对狭窄,已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致命弱点。问题是,网络时代提供给这一代人成长契机,而他们如何用文学来表现它?这也是理论界百般阐述,如何解决中国当代文学现代性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的文学如何承载和表现这个现实? 此外,网络文学的社会性很难进行简单的概括,多元化、娱乐化、商业化是其主流特征,但也有不少作品具备了丰富性和深刻性,如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今何在的《悟空传》、酒徒的《隋乱》和阿越的《新宋》等作品,在认知社会、历史、文化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一直承担着诸如救亡、教育、励志等重大的社会使命,把一些本不该属于它的担子也扛在了肩上,其结果是文学过于贴近政治,而削弱了审美、启蒙等作用。在中国社会进入商业化时代后,网络文学的娱乐化、商业化只要是在积极、健康的范围之内,并达到了一定的文学水准,就应该给它足够的发展空间。网络文学以点击率为标准的存在方式遭人诟病,被指斥为文学的“祛魅”行为,但持这个观点的人只看到了事情的一半,另一半是,点击率维持着网络作家的生存空间,他们不靠体制存活,而靠读者供养。这一作家队伍产生机制的重要变革,是中国社会诸多变革中已经显现的重要成果,对国家文化体制的深刻转变具有积极意义。应该相信,在经过商业化的洗礼之后,其中终会有一小部分人承担起民族和国家代言人的角色。或许,我们可以看到成功者的微笑,但永远找不到一条完美的成功之路。 结 语 由于中国社会内部仍然在不断积聚和释放巨大能量,因此,以表现社会生活,展现人的精神诉求为己任的文学书写,必然再次走到国家话语的前台。科技进步为传播提供了新路径,信息传播介质变化推动的文化融合共振效应,撬动了话语秩序和审美范式的杠杆。就文学本身而言,中国本土迅速成长的网络文学,不断扩展的海外华语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的流变,共同验证了一点,跨民族、跨国界传播方式直接影响着新的文学形态的形成。21世纪的中国文学如何演变、发展,如何融入世界文学并参与全球文化新格局的建构,当是中国在国际社会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契机,可喜的是,机会的砝码没有遗忘东方世界,莫言已经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推荐访问: 网络文学 化与 民间 文学
本文标题:网络文学:文学的个人化与民间化
链接地址:http://www.jnyqy1.com/zuowendaquan/zuowendaquan/2022/0409/124254.html

版权声明:
1.钰江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网络文学:文学的个人化与民间化》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钰江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钰江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钰江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