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严谨的科学与艺术之美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5-15 17:50:06 | 浏览次数:

摘 要:中国古代建筑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是中国不可移动文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性理论著作,成书于1965年。该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介绍体系完整,语言凝练,从时间上概述了从原始社会到明清共计七个历史阶段的建筑发展特点和主要成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经典之作。文章是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相关知识,临摹刘敦桢先生《中国古代建筑史》后有感而做的书评。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书评

本书是基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著作,简要而系统的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印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可供建筑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各级领导干部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摘自《中国古代建筑史》序言

翻开《中国古代建筑史》,从整体上看似乎与普通画册别无二致,将书籍的重要部分放在了图片介绍上。作为一本介绍古代建筑的书籍,图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真正古代建筑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去进行实地考察,亲眼所见才能有所收获,在古建筑的学习上才能有所发展。因条件所限,我们无法走遍中国去观察古代建筑,仅能从《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中管中窥豹、略知一二。这篇书评完成于临摹《中国古代建筑史》之后,在临摹之前笔者对该书的认识并不深刻。但在临摹之后,笔者感受到这本书并不仅仅是图册、画册这么简单,其中的图片既给人美观大方的审美享受,又展现了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这门学科的严谨和科学性。书中的插图展现了严谨的科学之美,但并不冰冷刻板,带有艺术的审美。书中共有插图487幅,其中手绘的线稿占据了大部分。平面图展示了严谨的科学之美,如宋代平江城平面图、清代北京城平面图,其复杂程度无需亲手临摹,用肉眼便可直观地感受到。苏州寒碧庄的剖面图、四川马尔康县藏族住宅透视图、浙江黄岩县黄土岭住宅透视图、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所表现的宋代住宅等则展现了艺术之美,不仅表现了建筑本身,还用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了建筑的外部环境,山、水、石路、植物绘制精细,可见观察的细致入微。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细部在图片中可以看到作者在绘制时留下的数据和辅助线,这也反映出数据对于古代建筑细部绘制的重要性,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科学严谨性。我们对于美的认识似乎从来与严谨的科学相挂钩,科学的严谨从始至终带给我们的都是冷漠、刻板、冰冷的形象,而艺术的审美则是热烈、自由、率性、洒脱的感觉。《中国古代建筑史》在笔者心中突破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界限,使笔者感觉到科学的建筑图像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同于印象中艺术的美,它严谨、规整,纸面干净,没有多余的笔墨,只有想要表达的主题。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征,因而其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第一部分《绪论》中分析了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七个阶段,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六个特征:木结构建筑、组群布局、艺术形象、园林、城市、工官制度。使初学者对于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遗产有了总体的概况了解和初步的清楚认识。刘敦桢先生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中国建筑的布局、结构、外观三个方面。在中国建筑的布局方法方面,刘敦桢先生关注的是建筑的组织和形状。将中国建筑分类为官式建筑、居民建筑和园林建筑。传统的官式建筑以均衡对称的布局形式为主;居民建筑中由于结合地形的处理,有些对称,有些不对称;而园林的布局几乎都是不对称的,“这是中国园林的特征”[1]。刘敦桢先生在文章中写道:“以上所有这些结构和外观的特征,再加上均衡对称的布局方法,便形成了中国建筑的特有作风,使它在世界建筑中,琼然独树一帜。”在结构和外观的部分,刘敦桢先生在叙述中并没有把这两者完全分离,他认为“结构是中国建筑之根本,平面和外观不过是结构的反映”。刘敦桢在叙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面,认为其多与自然环境有关,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森林生长茂盛,因而产生了木架为主体的建筑系统。为了保护木架不受风雨的侵蚀,则逐渐产生了踏跺、墙壁、挑檐、斗拱等构件以保护柱体木架结构不受风雨的侵蚀。彩画的装饰也因为大漆具有较好的耐腐蚀作用,可以用来保护梁架。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都体现了中国建筑的每一构件和樣式的出现都是符合实际需要的。

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极为优秀的建筑遗产。北京的紫禁城是现存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曾经北京皇城的大门——天安门,如今也是中国的象征;天坛的祈年殿则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敬天礼地、祭祀社稷的见证;苏州从平江城到寒碧庄,展示了在封建制度下城市布局的改变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新疆喀什的阿巴伙加玛札和西安华觉巷清真寺,夏河县的拉卜楞寺和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一系列宗教建筑,表现了中华土地上生长着的多元宗教;从长安的含元殿到北京的故宫建筑的点点细节,表现着传统建筑与封建制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图像大多是近现代的专家学者进行复原后的景象,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字和图像资料都非常稀少,较为全面的只有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朝廷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这两部书都是古代工程规范性质的图书。但是在当下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中,缺少古代文献的辅助,唯有借助《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对现存古代建筑的测绘图纸进行仔细测量和对比,从中获取古代建筑的建造规律。对古代建筑的研究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宫殿寺庙等建筑,应当将研究古代建筑的眼光向下看,更多地深入古城古镇去研究至今仍然保存好的民居。如果说古代宫殿寺庙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代表,其特有的时代特征是该历史时期的标志的话,那么民居则是时代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集中展现,是研究历史的社会民生方面的一条重要资料来源。

刘敦桢先生与梁思成、童寯、杨廷宝三位先生并称为建筑四杰,是中国建筑教育和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25年,朱启钤先生有感“鉴于西方建筑学盛行而有旧的营造术日渐遗忘,老工匠日渐稀少,深惧此学有失传之忧,开始搜集此类书籍迷钞”,并成立了营造学社的前身——营造学会。和考古学一样,中国古代建筑史在近代中国的大环境下,产生了一批以建筑四杰为代表的能够胜任研究工作的优秀学者。他们站在社会变革的洪流之中,意识里萌发了许多新鲜的实物,曾经的旧关系、旧概念遭遇了新的审视和界定。他们的研究思路沿袭过去的研究传统,而他们留学归来的背景为他们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了方法的支持和技术的保障。1932年,刘敦桢先生加入了营造学社,担任“文献组”的主任。之后组织开展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实例调查、测绘工作,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珍贵资料。他与当时担任“法式组”主任的梁思成先生一起,在华北地区137个县市,调查古建筑1823座,详细测绘206组,绘制了图纸1898张,摸清了当时中国保存下来的自唐代到清末,时间上从公元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建筑发展轨迹。这些调查是两位建筑学的巨擘为中国建筑史学留下的珍贵资料,夯实了现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基础。不仅如此,刘敦桢先生对史料研究的认真程度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他在古建筑方面的历史文献和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订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史考传统”在建筑学中继承的典范。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他的描述都是有理有据,从不轻易下结论。在他的另一本书《苏州古典园林》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建筑史》成书于1966年以前,我们手中现在所用的这本是1984的再版版本。如其扉页上所说,若作为一本供大专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书籍,这本书的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内容上,有许多细节却不够与时俱进。从1984年版本到笔者手中拿到的已经是2017年10月第42次印刷,其中正文的文字(不含图片上原本的文字),由于我国文字发生的细微变化,很多字的正确书写方式已经发生变化,比如“僮族”现在已经书写为“壮族”。由于行政规划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许多在当时称为县的地方,现在已经设为区、县级市乃至是地级市,比如水城蓬莱阁所在的蓬莱现在已经是山东省烟台市下的县级市,称蓬莱市;浙江黄岩县黄土岭所在的黄岩县现在已经是浙江省台州市的黄岩区。时代变化速度飞快,作为一本教材书目也应当及时订正其中的内容或者增添注释。《中国古代建筑史》翻印了42次,足以说明其在建筑学、考古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中极其重要的学术及参考价值,出版社应当对此做出再次订正,以方便更多的学生学习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敦桢.刘敦桢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 之美 严谨 科学 艺术
本文标题:严谨的科学与艺术之美
链接地址:http://www.jnyqy1.com/zuowendaquan/zuowendaquan/2022/0515/138946.html

版权声明:
1.钰江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严谨的科学与艺术之美》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钰江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钰江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钰江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